原标题为“村镇银行发展面临重要转折 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
原文链接:村镇银行发展面临重要转折 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 - 中国金融信息网
第二届广东乡村振兴金融论坛日前在广州举办,主题为“村镇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会议由广东乡村振兴金融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华商金融科技研究院和广州华商学院数字金融学院协办,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暨南大学、金融业协会、平安银行、黄埔村镇银行等专家、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村镇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思想碰撞,献计献策。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20年的发展历程,毕业生就业主要在财经、金融、商贸、管理等领域,学院按照“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的办学理念,推进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他认为,全国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县域金融的生力军,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当前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亟需正视问题,厘清思路,才能更好地为村镇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
会上,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达成明确共识,村镇银行的改革是大势所趋,结合监管政策和取向及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态势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村镇银行重组改革速度还将加快。“村改支”或将是常态,合并方以农村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多数被吸收成为合并方的支行或分行。意味着被吸收合并的村镇银行转型为合并方的分支机构。除“村改支”外,对于风险较大、主发起行实力相对较弱的地区而言,由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收购或组建新的投资管理型银行不失为一种选择。
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村镇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自2007年3月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成立以来,18年间,全国村镇银行遍地开花,探索出一条服务“三农”和小微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新生力量,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风险隐患逐步显现,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村镇银行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亟需厘清思路,更好地为村镇银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服务。
广东作为经济强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差异较大,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中扮演关键角色。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优化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风险防控与不良资产处置,在数字化转型与普惠金融方面,借助广东科技优势,推动村镇银行接入省级征信平台,提升信贷效率。部分村镇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线上小额信贷产品,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区域协同与特色化经营方面,珠三角地区的村镇银行侧重服务小微企业和产业链金融。粤东西北地区聚焦乡村振兴,开发“茶叶贷”“水产贷”等特色信贷产品。
对于村镇银行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指出,一方面,那些发展势头较好、能够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具备特色化经营模式和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村镇银行,可能会保持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继续发挥独特作用,为农村地区提供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多数村镇银行可能会通过被规模更大的银行控股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来保障资本金的供给,强化合规经营能力,提升风控管理水平。
与会专家和业界代表普遍认为,广东村镇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既受益于区域经济活力,也面临城乡差异和竞争压力。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和特色化经营,发挥其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助力广东实现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是深化兼并重组。推动“多县一行”模式,整合资源提升抗风险能力。
二是强化政策支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资本、税收优惠等。
三是科技赋能:加快接入省级金融基础设施,推广移动展业、智能风控。
四是差异化定位。深耕县域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五是区域联动。探索与珠三角核心城市银行合作,形成“资金+渠道”互补。
六是试点创新。鼓励村镇银行下沉服务,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试点。部分村镇银行试点“党建+金融”模式,与村委会合作开展信用村建设。(吴道山 高梦瑶)